中兴u795刷机包-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而不是苏轼

昨天才写了相关的文章,现在又刷到这个问题,我就再多说几句,把题主的问题一一解决了。唐宋八大家的评选和排序是根据什么来决定

中兴u795刷机包,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而不是苏轼?

昨天才写了相关的文章,现在又刷到这个问题,我就再多说几句,把题主的问题一一解决了。

唐宋八大家的评选和排序是根据什么来决定

没有什么特别的依据,最先提到“八大家”是明朝人朱右,他选了这8位老先生的文章,编纂了一本书,叫做《八先生文集》;

第二同样是明朝人,唐顺之又编纂了一本《文编》,在唐宋两朝,仅仅选了这8位老先生的文章编入其中;

到明末,一个叫茅坤的同学,继承了朱、唐两人的说法,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从这里开始,“唐宋八大家”这个叫法才真正开始流行起来。

韩愈是在那些方面超越七位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八大家”的文章各有所长,也说不上谁超越谁。你不能说苏轼更有名,所以他就一定比被遗忘者曾巩文章写得好。实际上曾巩的文章在当时是备受赞誉的,当朝文宗欧阳修指着曾巩的鼻子就夸:老子最爱的就是你!

“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韩愈之所以能排在第一,简单来说,人生活年代就在最前面,比柳宗元的年龄还大。总不能把唐朝排到宋朝后面吧?

深入一点说,韩愈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敢为天下先”。

自八代以来,到韩愈的年代,一直是骈文盛行,四六文,讲究文风华丽,不追求内在,就像一个花瓶,外表怎么看怎么没,一看里面,空空如也。

当然了,骈文也有了不起的佳作,像《滕王阁序》这样内外双修的,毕竟是少数。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而不是苏轼

这就跟诗歌的发展一样,唐朝之前,诗歌也尽是讲些奇奇怪怪的事,靡靡之音,直到初唐四杰,到陈子昂等人大手一挥,才把诗歌的格局扭转过来。

韩愈也是这样一个大手一挥的领袖,他带领着人们改革文风,柳宗元举双手**,于是这两位成了领袖人物。

“文起八代之衰”

这是苏轼对韩愈的盛赞之语,说自八代(三国到隋8个朝代)以来,写的文章都是辣鸡,是韩公力挽狂澜,拯救了文学世界。

之后的文坛,讲究一个内涵,外表的辞藻堆砌不重要,能美最好,不能美也不影响,主要是要有思想,有灵魂。

苏轼一生都是韩愈的小迷弟,韩愈**后,到了晚唐,文风再次趋向浮夸风,北宋之后,欧阳修等人站出来,继承了韩愈的意志,继续改革文风,其中苏轼是核心人物。

所以,韩愈当老大,当之无愧。

手机屏幕鼓起来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的话,一般是由于电池的问题,鼓包,第二就把屏幕给顶起来了。

唐玄宗下一代皇帝是谁?

9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镇守潼关之大将哥舒瀚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携太子、宠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留下,随即前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庙号肃宗,在位6年,**于762年,时年52岁,**后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

10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开始转为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驾崩,传位于唐德宗李适,**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

11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次年,为了改善财政,听从杨炎的建议,废除庸调制,颁布“两税法”。另外,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称帝,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变,再逃到汉中。于是发布了《罪己诏》,声明不再约束节度使,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朝的**权力进一步削弱。

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但任用宦官为统帅,并且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虽有人称之为“中兴之治”,但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

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

12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在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宜等人支持下,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又贬斥韩泰等八人,史称“八司马**”。次年病**,一说被宦官杀害。**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

13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唐宪宗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宪宗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规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

但同时宪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而且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820年他自己被宦官陈弘正杀害,享年43岁,在位15年,**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

14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斗争剧烈。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后服长生药而**,**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

15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攻入宫廷的**。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后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

——————————————————————————–

16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在位期间,朝臣朋**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朝官,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汉献帝。开成五年(840年)抑郁病**,**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

——————————————————————————–

18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则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传说他当过和尚,曾作过《瀑布联句》一诗。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长寿丹毒**。李忱被迎回长安登基做皇帝,是为唐宣宗,改元大中。

唐宣宗登基后,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争,农民**,朝政**,官吏**,宦官专权,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另外,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

由于宣宗曾当过和尚,所以对佛教极力推崇,据说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释迦牟尼的舍利。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

19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是一个昏庸无能、奢侈无度的君主。他即位后,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政治十分**,藩镇割据重新兴起。他将唐宣宗中兴的果实损耗殆尽。此时唐朝已无可救药,病入膏肓,大动乱正在酝酿之中。当时赋税刻薄,百姓无法过日子,于是出现人吃人的惨剧,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训等残酷**了这两次农**动,但是对**的剥夺并没有停止。

此人乃唐朝间接之**之君也。

——————————————————————————–

20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发音为喧Xuān),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由宦官拥立,时年十五岁。政事全交给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却玩物丧志。当时灾害连年,**生活困苦,官员盘剥沉重。乾符元年(874年),濮州王仙芝发动**。次年,黄巢也起兵于冤句,唐末农民大**爆发。王仙芝失败后,**军由黄巢率领,百战百胜,并于广明元年(880年)占领长安,他仓皇逃亡入蜀。中和四年(884年),黄巢**失败,次年三月唐僖宗返回长安,唐朝已接近灭亡的尾声。

——————————————————————————–

21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即位后,藩镇趁着平定农民**的机会逐渐扩大,唐**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后来,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祐元年(904年)杀害了唐昭宗。

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

——————————————————————————–

22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去武则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享年17岁,葬于温陵。

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唐哀帝也在被废后次年,即**二年(908年),被朱温毒**。何太后(唐昭宗皇后)也被杀。

唐哀帝**后谥号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CA>

**封建社会庙号是穆宗的皇帝有哪些?

在中华历代王朝以及东亚汉文化圈内,有着修建“太庙”、追崇“祖、宗”,敬拜“先帝”的传统,而去世的先帝(王)如果对社稷有大功、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那么他就会被特地奉上一个名号,作为他在太庙内的**祭祀称呼,这就是“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代,历代商王(帝)中,只有七人拥有庙号,这个传统在周、秦两代没有被继承下来,周天子以及秦皇帝都没有庙号(秦代皇帝连谥号也没有,只有世系称呼)。直到刘邦剪除群雄、击败项羽,夺取天下后,才恢复了庙号制度。从汉代开始,庙号制度在中华及东亚汉文化圈内沿用了两千年,直至清朝灭亡后才被废止。重建庙号制度刘邦,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庙号的皇帝——汉太祖。

庙号最初使用时,只有“太、高、世、中”四个字作为前缀,所谓“天子七庙,始祖居中,三昭三穆”,西汉王朝就是严格地按照这个规制给前代皇帝追尊庙号,西汉得到承认的庙号,只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一共四个人(高宗刘奭、统宗刘鹜、元宗刘衎的庙号后来被废除)。

东汉章帝刘炟时,庙号的“太、高、世、中”四字不够用了(刘炟祖父光武帝刘秀用世祖,实至名归;但刘炟之父明帝刘庄去世后,只能用:“高、中”两字,而高祖不够格,中祖的称呼莫名其妙,高宗又是刘奭用过且被废除的),所以刘炟只得重新采用其他前缀,给父亲刘庄追尊庙号,最后定为“显宗”,这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不用“太、高、世、中”四字作为庙号前缀的皇帝(指得到后世史书承认的庙号)。

从刘庄开始,中华帝王庙号进入了一个纷至沓来、花样百出的年代,前后共有上百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如果不是特别研究考据这些历史知识的专业人士,恐怕搞不清这其中的含义、区别,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某朝、某代、和哪一位帝王。

在诸多的帝王庙号中,“穆宗”所代表的含义是“布德执义、德政应和”的意思,也有“肃容持敬、容仪肃敬”的解释,翻译过来就是有德业和德政,仪表威严、态度肃穆(也可以理解为不怎么好说话),小编综合来说算是一个中上等的庙号。自汉朝到清朝,“穆宗”这个庙号在中华王朝皇帝中一共有六人获得,其中生前登基称帝者五人(一人后来被取消庙号),身后被追尊者一人,东亚汉文化圈中的外藩属国君主也有一人获得,一共是七位帝王。接下来为大家详细加以介绍。

一、汉穆宗孝和皇帝刘肇

刘肇,生于建初四年(79年),是汉章帝刘炟第四子,其生母是章帝贵人梁氏。刘肇出生后不久,梁贵人被章帝窦皇后诬陷,抑郁而亡,窦皇后于是将一岁的刘肇接到宫中亲自抚养,如同亲子。

建初七年(82年),章帝在窦皇后多次进言下,废皇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改立第四子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三十一岁的汉章帝刘炟驾崩,遗命皇太子刘肇继位,皇太子奉诏继位,即汉和帝,和帝尊嫡母窦皇后为皇太后。当时和帝只有十岁,年幼不能理政,于是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处理政务。

窦太后掌权后,重用自己的兄**侄,其中哥哥窦宪被封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侍卫;弟弟窦景、窦瑰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窦氏兄弟依仗窦太后,取得了朝廷中的显要地位,掌握了汉朝中枢大权。

虽然窦氏兄弟在掌握大权后也曾经做过一些建功立业的事情,尤其是永元元年(89年)、永元三年(91年),窦宪率军两次出塞,大败北匈奴,平定漠北,登燕然山、金微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宣扬大汉威德于四方。但是窦氏更多的还是恃宠欺人、刚愎放纵,窦宪自以为有大功于朝廷,出塞得胜后更加跋扈恣肆,多有侵凌平民,强夺财货,篡取**等恶行,导致朝臣不断上书进谏,弹劾窦氏。窦宪等恼羞成怒,于是欲谋叛逆,准备杀害和帝,篡夺社稷。

和帝因为身处宫中,和外臣联系很少,无所依靠,只得用自己的亲族和內侍。中常侍郑众谨敏有心机,不事窦氏一**,于是和帝私下和郑众密谋,定计除灭窦氏叛**。清河王刘庆,是和帝兄长,又是前太子,深得和帝的恩遇,经常进入宫廷,并留宿宫中,于是和帝也暗中和他商议,由刘庆交通郑众,准备策划平乱。

永元四年(92年)六月,窦宪率军班师回到洛阳,和帝趁机下诏让大鸿胪到郊外迎接,按等级赏赐给军中将士财帛衣食,以安定军心。之后,和帝命窦宪等人进宫赴宴。窦氏入城后,和帝马上驾临北宫,下诏令执金吾会同北军五校尉率南北两军驻守南宫、北宫,并关闭洛阳城门,将窦氏**羽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全部逮捕并送到宫狱处**。窦宪则被收回大将军印信,改封为冠军侯,勒令其马上和窦笃、窦景、窦瑰等人离开洛阳,回各自的封国去。

看在母亲窦太后的面子上(和帝此时还不知道窦太后不是自己的生母),和帝没有公开诛杀窦宪等人,而是选派严苛大臣作为他们封国国相,严密监视他们。窦宪、窦笃、窦景等人到达封国后不久,就被各自的国相勒令**(只留下窦瑰以安慰窦太后,五年后,窦太后去世,窦瑰也于次年被逼**)。和帝一举剪除了窦氏外戚集团,再现了当年孝宣皇帝诛杀跋扈的霍氏外戚的故事,其刚决果断的行事风格,不在宣帝之下。

消灭了窦氏外戚势力后,十四岁的和帝收回了大权,开始亲理朝政。他效法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先皇,坚持每天都临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经常到半夜,丝毫没有荒怠之心,所以后世史书称赞和帝“劳谦有终”。

和帝当政时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发展农业;又多次下诏招纳贤才、恤民宽刑,减免赋税,并复置西域都护府、用班超为西域都护,平定西域诸国,彻底降服南匈奴。和帝亲政时期,开疆拓土,四夷宾服,百姓安居,人户滋殖;朝廷统计户口有九百二十三万户、口五千三百万,汉朝国力达到鼎盛,后世称为“永元之隆”。

元兴元年(105年)十二月,和帝患病,不幸驾崩于洛阳皇宫章德前殿,年仅二十七岁,由刚满百日的幼子刘隆承继皇位,即汉殇帝,皇后邓氏升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处理朝政。延平元年(106年)三月,邓太后以殇帝的名义给丈夫刘肇上庙号“穆宗”,上谥号“孝和皇帝”,葬于慎陵。汉和帝刘肇是第一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八十五年后,初平元年(190年),在汉末大乱中夺取了朝廷控制权的董卓为了显示手中的权力,于是向皇帝汉献帝上奏,以“和帝、安帝、顺帝、桓帝无功德、不宜称宗”为由,强行取消了他们的庙号,而献帝年少无助、受制于权臣,无法反对,只得无奈地同意,下诏令“可!”

就这样,其实是英明有为之主的汉穆宗孝和皇帝刘肇,在去世八十多年后被生生剥夺了“穆宗”庙号。虽然董卓在初平三年(192年)被诛杀,但是之后时局混乱,朝廷颠沛流离,天下陷于分裂,汉家太庙都化作了残垣断壁,包括献帝在内,君臣们谁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主持仪式为和帝等先帝们恢复庙号,汉和帝刘肇从此再也没能恢复“穆宗”的庙号。

二、唐穆宗李恒

贞元十一年(795年),唐德宗之孙、皇太子李诵长子广陵王李淳的第三子在长安于大明宫别馆降生,其生母为广陵王正妃郭氏。郭氏是大唐功臣、汾阳王、尚父郭子仪的孙女,她所生的儿子,也是李淳的嫡长子,李淳为嫡长子起名为李宥。唐德宗册封嫡曾孙李宥为建安郡王。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李宥的祖父皇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不过顺宗继位之前就已经中风(德宗正是因为担忧皇太子中风病倒,才忧虑成疾,最终驾崩的),登基后几乎无法处理政务,所以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东宫旧属参预政务、改革朝政。王叔文、王伾等人主张削弱藩镇割据,消除宦官专权,加强**皇权,因此触动了掌握长安实权的宦官军事集团利益,导致宦官集团发动政变反扑。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首领俱文珍(刘贞亮)、刘光琦、薛文珍等人向顺宗进言请立广陵王李淳为皇太子,顺宗因为中风患病,确实不能理政,便同意了。于是广陵王被立为皇太子,并更名为李纯,并以皇太子的身份开始监国。由于顺宗的病越来越重,几乎不能说话和行动,七月间,皇太子获得了主持军国大事的权力。此时,唐朝中枢已经被皇太子和宦官集团所控制。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在宦官们的拥立下,皇太子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被尊为太上皇。宪宗继位后,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作为父亲在位半年的纪念,这就是“永贞内禅”。同时,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都被贬官外放,到偏远地方担任司马之类的小官,史称“二王八司马**”,顺宗和改革派大臣的革新集权措施归于失败。

宪宗登基后,于元和元年(806年)晋封嫡长子李宥为遂王,而庶长子李宁为邓王、庶次子李恽为澧王。(宪宗其余诸子无关本文,略过不提,包括第十三子、也就是后来的唐宣宗李忱)但是李宥之母、宪宗正妻郭氏没有被立为皇后,只是贵妃。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宪宗没有按照立嫡的原则建储,而是将庶长子邓王李宁立为皇太子,期间很是费了一番周折。但是李宁没有福气享受大唐储君的荣耀,只做了两年的皇太子,就在元和六年(811年)十二月病逝,年仅十九岁。宪宗不得不再次选立继承人。

此时朝廷内外几乎都建议宪宗立贵妃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为新太子,但是宪宗忌惮于郭氏外戚的势力,并不想立李宥为太子,而是想立次子李恽。可是郭氏家族势力实在强大,皇三子李宥被立为太子呼声在朝堂上占据了绝大多数,宪宗徒无奈何,只好让次子李恽递上了表示谦让的奏表,第二在元和七年(812年)七月下诏,立皇三子遂王李宥为太子,让他改名为李恒。

但在随后诸臣上表请立皇后时,宪宗坚决没有立郭氏为皇后,而是用“自玄宗废王皇后以来,后宫中活着成为皇后的,只有肃宗张皇后一人,因襄助肃宗平乱有功而被立为皇后。可是张皇后最终也下场惨淡,所以为贵妃着想,不宜立其为后”的借口推脱,终宪宗一生,郭氏都只是贵妃,而不是皇后,宪宗也没有立其他妃子为皇后。

其实宪宗这么做,一是忌惮郭氏家族的势力,害怕郭贵妃被立为皇后之后,郭氏会更加壮大,对社稷不利;二是心里对新太子李恒并不十分满意,总认为他性格慵懒、纵情享乐,难以承继大唐社稷。宪宗的亲信宦官吐突承璀因此揣度皇帝的心意,采取了在背后支持皇次子李恽的举动,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经营谋取储位。而郭贵妃也不甘示弱,在朝野内外广结**羽,笼络了神策军中尉梁守谦、王守澄等人,暗中和吐突承璀及李恽较劲,维护亲儿子李恒的储位。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因为长期以来服用术士们的丹药,导致重金属中毒、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于是吐突承璀和李恽加紧谋划,计划宪宗一旦突然驾崩,就立即发动军队掌握长安皇宫,并废黜皇太子李恒,杀梁守谦、王守澄,夺取皇位。皇太子紧张万分,于是问计于母亲郭贵妃及舅家。皇太子的舅舅、司农卿郭钊嘱咐他:一定要尽“孝谨”之心,不考虑其他的事。

之后郭贵妃的**羽:宦官首领陈**、梁守谦、王守澄、韦元素等紧急进宫,“侍奉”在宪宗的寝宫——大明宫中和殿,严守内外交通。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唐宪宗李纯暴薨于中和殿,吐突承璀和李恽还来不及反应,就被陈**、王守澄率军队包围并杀**在各自府中,第二皇太子在梁守谦、韦元素的护卫下,由神策军保护至大明宫含元殿继位登基,即唐穆宗。

穆宗登基后,立即诛杀了宦官集团中不属于自己一方的成员,并将朝堂中宪宗的亲信和宠臣加以处罚和贬斥,同时尊生母郭氏为皇太后,陈**、梁守谦、王守澄、韦元素等亲信宦官都一一重赏,唐朝的宦官政治在穆宗登基后更加严重。

元和十五年(820)五月,穆宗将父亲宪宗安葬于景陵,并正式除孝,此后他就在享乐的道路上一往直前,再也没有停下过脚步。从元和十五年开始,穆宗大兴土木、纵情欢宴、荒诞无度,宪宗时期好不容易恢复的中兴景象,在穆宗手里被折腾得几乎完全丧失。

长庆二年(822年)十一月,穆宗在一次打马球时发生意外,被突发**惊吓导致头晕目眩、双脚不能沾地行走,经过太医诊治后确定为中风(唐朝皇帝的家族遗传病),从此穆宗就卧病在床、再也没有康复。

长庆三年(823年)正月初一,按照朝廷制度,群臣都要到大明宫叩拜皇帝,皇帝也要登含元殿前殿接见群臣并赐宴,但是穆宗身体无法支撑,没有出面接受群臣的朝贺,此后也没有正常出席过朝会。为了治病,穆宗也迷上了金石之药,服用术士所炼丹药,但还没等到毒性发作,他就因为严重的中风后遗症于长庆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驾崩于大明宫寝殿中,年二十九岁。

穆宗去世后,宦官王守澄等拥立其长子、皇太子李湛在其灵前继位,即唐敬宗。敬宗给父亲上庙号“穆宗”,上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安葬于光陵。这是第二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三、辽穆宗耶律璟

契丹天显六年(931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的皇后萧温诞育了太宗嫡长子,取名为耶律述律,汉名耶律璟。会同二年(939年)三月,九岁的耶律璟被封为寿安王。

会同十年(947年)正月初十,辽太宗领军进入后晋都城东京开封府,废后晋出帝石重贵为负义侯,灭后晋,此后辽太宗以中原皇帝的仪仗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大同元年(947年)二月初一,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东京汴梁皇宫下诏将国号自“大契丹”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

因为辽军在开封府四周掠夺**财物,引起百姓反抗,同时辽太宗阻挡后晋诸节度使返回开封,也招来地方藩镇出兵反击。大同元年四月,辽太宗被迫引军北返,途经河北栾城时病逝。

辽太宗生前并未指定皇储,**后也未留下传位遗诏,所以随军诸将都忧虑而不知所措。经统兵将领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洼商议之后,诸将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拥立随辽太宗南征的辽太祖长孙、东丹王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为帝,并拘押作乱的叛将,迅速稳定了辽太宗突然去世后的局势,耶律阮即辽世宗。而当时没有随军南下的辽太宗长子寿安王耶律璟,就这样遗憾地和皇位失之交臂。

当时辽太宗之母述律皇太后住在上京府,知道辽太宗去世后,便想立幼子、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即位。在述律皇太后的支持下,耶律李胡从上京(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下,与世宗大军会战于南京(今北京)附近。世宗的军队是辽军主力,李胡最终不敌,只得败走。辽世宗欲追击,直捣上京,为防止内战继续扩大,上京和南京的契丹贵族说服了述律皇太后,经过一番斡旋后双方罢兵和谈、达成了和议,述律皇太后承认孙子耶律阮为新帝,史称“横渡之约”。

辽世宗继位后,于天禄元年(947年)软禁祖母述律太皇太后与叔父耶律李胡于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对于拥立他即位的功臣们论功行赏,原属于述律太皇太后及叔父李胡一**的臣子则被严厉**,这使得守旧的贵族们和世宗产生了矛盾,旧贵族对世宗登基后的打击报复行为极度不满,以致于最终发动叛乱,和世宗兵戎相见。

天禄五年(公元951年),世宗应北汉主刘崇的邀请,出兵攻打后周,救援北汉。当年九月,世宗率领大军到达归化州祥古山,驻宿于火神淀。当晚,世宗举行了纪念父亲东丹王耶律倍的祭祀仪式,第二设宴招待群臣。在宴会中世宗喝得大醉,便离席进入内帐休息。这个时候,遭受世宗打击的旧贵族-燕王耶律察割、伟王之子耶律呕里僧等率领一班同**冲入内帐,乱刀砍**了沉睡中的世宗。

混乱之际,随驾的寿安王耶律璟躲过乱**追杀,趁乱逃出,第二召集援军**叛乱,耶律察割叛军被耶律璟率军**消灭。于是耶律璟在归化州自立为帝,夺取了辽国皇位,即辽穆宗。

辽穆宗在乱中即位,旧贵族大多不服其统治,辽国政局很是不稳。为了稳固政权、恢复国力,辽穆宗停止了自太宗以来就执行的南征政策,联合南方的南唐、西边的北汉共同对抗后周。应历九年,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发动北伐,连克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鄚州、瀛州,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此时辽穆宗甚至有意弃守燕云十六州。可惜局面大好之际后周世宗却突然发病,无奈之下只得罢兵南返,但鄚州、瀛州已归后周所有。

辽穆宗在位时期,辽军面对南朝只加强防御,而不轻易南下。穆宗本人虽不喜好女色,但是喜杀戮,经常亲手**,近侍被杀者不计其数。对于宗室穆宗也待之严苛,先后将叔父耶律李胡及其子卫王耶律宛、赵王耶律喜隐、自己的兄弟耶律髦撒葛、耶律敌烈,宗室耶律安传等人诛杀,使得辽国高层贵族惶惶不可终日,久之多有叛离之意。穆宗喜欢日日饮酒,酒后便沉睡不起,人称“睡王”;又爱好打猎,导致“竟月不视朝”,契丹属下的各部落也多有叛逃,大黄室韦、小黄室韦、乌古部先后作乱,历时数年才被平定。整个辽穆宗应历时期,辽国内外混乱、国势衰落、不能与后周、北宋争雄。

应历十九年(969年)二月,辽穆宗因为多次残杀侍从仆役,被不甘心坐以待毙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趁其再一次“欢饮方醉”之时,将他杀**在内帐中,时年三十九岁。

辽穆宗被弑后,因为没有儿子,所以群臣推举辽世宗次子耶律贤为帝,承袭皇统,辽国世系从此转回辽世宗一脉,耶律贤即辽景宗。

辽景宗继位后,给堂叔上庙号“穆宗”,附葬于辽太宗的怀陵。重熙二十一年(1052),辽穆宗的族曾孙辽兴宗给他上谥号“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是第三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四、金穆宗完颜盈歌(追封)

完颜盈歌生于契丹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是契丹藩属、海东女真部落联盟首领完颜乌古乃(追封金景祖,金国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祖父)第五子,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叔父。

完颜乌古乃去世后,其第二子完颜劾里钵(追封金世祖,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父)、第四子完颜颇剌淑(追封金肃宗)先后继任女真部落联盟首领。辽大安十年(1094年。辽道宗于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将国号由契丹改为辽),完颜颇剌淑去世,完颜盈歌继任女真部落联盟首领。

完颜盈歌成为女真首领后继续臣服于辽国,袭详稳(官职)、并担任节度使。在位时,他继续合并其他女真部落,统一内部政令,是使得女真部落联盟愈来愈发展壮大。

辽乾统三年(1103年),完颜盈歌去世,年五十一,由侄子完颜乌雅束(追封金康宗,金世祖长子,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长兄)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完颜盈歌的儿子完颜昌,女真名挞懒,是金国对辽、对宋作战时的重要将领和统帅。

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国立国二十二年后,完颜盈歌的侄曾孙金熙宗完颜亶追谥他为孝平皇帝,上庙号穆宗。完颜盈歌是第四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也是唯一的身后追封)。

五、明穆宗朱载坖

朱载坖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第三子,生母杜康妃,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

嘉靖帝共有八个儿子,第一个儿子朱载基出生时是嘉靖十二年(1533年),嘉靖帝已经二十八岁,这在古代,已经是不折不扣的晚育了,对于皇帝更加如此。所以嘉靖帝喜不自禁,对长子相当重视,为其取名“朱载基”,其中隐含的世序传承的意义十分明显。

但是让嘉靖帝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承载着自己巨大希望的长子,出生两个月就夭折了,这让他悲痛不已,追赠长子为哀冲太子,按礼制治丧。

嘉靖十五年(1536年),皇次子朱载壡出生,嘉靖十六年(1537年),皇三子朱载坖、皇四子朱载圳出生。对于连续有皇子出生,嘉靖帝自然是很高兴。但是因为之前皇长子去世时,他咨询亲信道士陶仲文其中原委,陶仲文以“皇帝为真龙、太子为潜龙;二者皆有天命之气,相遇相克。潜龙才临人间,真气较弱,一遇见真龙,相克之气抵挡不过,就会有重归天庭之祸”的说词告诫嘉靖帝,嘉靖帝从此牢记在心,秉承“二龙不相见”论断,时时不敢忘。

所以,为了儿子们的安全,嘉靖帝一反常态,从不去看望皇子们,表面上也不关心他们的成长,平时尽量避免提到或者看见诸皇子,也不主动提出册立太子。

这并不是嘉靖帝不关心儿子们,相反,他是太关心了,他怕自己过分的热心、关爱,又会带动“真龙之气”,从而伤害到儿子们,导致长子的悲剧再度上演。所以,嘉靖帝故意对皇子们不闻不问,使得彼此间减少接触,以保皇子平安。

但大臣不知道皇帝的内心,所以多次上书建议嘉靖帝尽快立储,以稳定国本。皇帝架不住臣僚的上疏,自己也多少有侥幸心理,于是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四岁的皇次子朱载壡为太子,以安天下。同时,皇三子朱载坖被册立为裕王、皇四子朱载圳被册立为景王。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皇太子年满十四,按祖制应该出阁读书。太子出阁仪式,嘉靖帝是必须要到场的,一系列繁琐的流程也需要他来主持。

因为深信“二龙不相见”理论,所以嘉靖帝非常不愿意出席皇太子出阁仪式,以免“龙气相克”,但祖制又不能不遵守。两难之下的嘉靖帝在侥幸心理下,以及遵守祖制的自我安慰下,最后勉强出席了太子的出阁仪式,并几乎是第一次和自己的继承人近距离接触,交谈。

而就在出阁仪式完成后的第二天,皇太子朱载壡就诡异地突发急病,并在第三天不治而亡。这一下嘉靖帝是悔恨不已、悲痛万分,并深深自责,自己万不该有侥幸之心,冒险去和太子见面,从而导致“二龙不相见”的忌讳被打破,最终使得皇太子重蹈覆辙,因此而早夭。

从此,嘉靖帝再也不敢掉以轻心,轻易与仅剩的两个儿子见面了(嘉靖帝后四子早夭,此时仅余皇三子裕王、皇四子景王在世),即使二王出阁、大婚这样的大事,也是能躲就躲,躲不掉也绝不接近,远远地看一眼就算了。并且再也不提册立皇太子之事。

诸臣及百姓们都以为皇帝脾气怪异、亲情淡薄,不关心儿子,但谁又知道嘉靖帝内心其实是为了保护儿子们不再受自己的“龙气克害”而不得不这么做呢?而在后人看来,这完全是迷信,但嘉靖帝当时也无法辨识,只得以这样古怪的行为来应对了。

嘉靖四十年(1562年),在嘉靖帝安排下,皇四子景王朱载圳就藩德安,皇三子裕王朱载坖则留在朝中,这表明嘉靖帝是将裕王按照皇储来对待的。

但从始至终,为了躲避“皇帝为真龙,太子为潜龙,二龙不相见”的谶言,嘉靖帝没有册封裕王为“皇太子”,在他看来,不明立为皇太子,就不算潜龙,这总没有事了吧。

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裕王第三子朱翊钧(即日后的明神宗万历皇帝)降生,这是嘉靖帝生前唯一成活的皇孙,这个助力,更加稳固了裕王的储君之位(景王一生无嗣)。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十八岁的皇三子景王朱载圳在藩地德安薨逝。嘉靖帝得知消息后和首辅徐阶说:“此子素谋夺嫡,今**矣。”言语中透露着一丝鄙视。至此,裕王成为唯一在世的皇子,大明皇储之位再也没有悬念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嘉靖帝驾崩,他唯一还活着的儿子裕王朱载坖理所当然地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十二代皇帝——明穆宗隆庆帝。而直到继位时,隆庆帝的身份还只是裕王,不是皇太子,“二龙不相见”的谶言,终于得以圆满的结束。

隆庆帝在位只有六年,并不算长,但是他重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名臣,先后主持了隆庆和议(对蒙古俺答汗)、隆庆开关(开海禁),使得明朝的内外局势大大改善,国家也得以安定发展,隆庆帝得到了“圣天子垂拱而治”的赞誉。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隆庆帝在乾清宫驾崩,年三十六,由皇太子朱翊钧继位,即明神宗万历帝。神宗给父亲上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上庙号穆宗,葬于昌平皇陵中的昭陵。朱载坖是第五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这里多说一句:明穆宗的名字,其实是“朱载坖”(明实录有载),而非《明史》中记载的“朱载垕”。这是因为明代文人卢翰在万历时期编写《掌中宇宙》这部著作时,将穆宗的名字误记为“载垕”,从而导致后来的朱国祯《皇明史概》、谈迁《国榷》等书都以讹传讹,而清朝官修的《明史》也沿袭了《皇明史概》、《国榷》中的记载,跟着弄错了穆宗的真实姓名。而“朱载垕”其实另有其人,是和明穆宗同一时代的宗室、衡藩齐东安和王。

六、清穆宗载淳

同治帝载淳,是清朝第十代皇帝,清文宗咸丰帝长子(也是唯一成活的皇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生母叶赫那拉氏时为咸丰帝懿嫔。叶赫那拉氏因子而贵,日后晋封懿妃、懿贵妃,并在咸丰帝驾崩、儿子载淳即位后,被尊奉为圣母皇太后,这就是执掌清朝中枢大权四十七年之久的慈禧太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奕詝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临终前,他连下两道谕旨,其一为“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其二为“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皇太子,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顾命八大臣”的来历。

病逝前,咸丰帝还授予了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皇太子年幼,所以御赏印由其生母懿贵妃代为掌管),将来顾命大臣们辅政时发布的一切政令,都要恭请盖上“御赏”、“同道堂”二印才能生效。

咸丰帝病逝后,六岁的皇太子载淳奉遗诏继位,即同治帝(当时还不叫同治帝,而是祺祥帝)。小皇帝尊嫡母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

在实际上的主导者肃顺带领下,顾命大臣们在咸丰帝去世后就把持了朝政、专擅跋扈,轻视两宫皇太后,诸事都自行其是。两宫皇太后即愤怒又忧虑,为了不至于大权旁落,于是她们秘密联络了在京师的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暗中筹划,于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启程返回北京途中发动政变,将顾命八大臣拿下,当年阴历为辛酉年,所以史称“辛酉政变”。

此后在群臣拥戴下,两宫皇太后开始以“垂帘听政”方式参与朝政,同治帝年幼无知、不谙世事,所以最主要的任务是读书,在弘德殿学习经义典籍,不经常参与朝政。慈禧太后也以“典学未成”为由,一直拖延同治帝亲政时间,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才不情愿地为已经十七岁的同治帝举行了大婚典礼。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两宫皇太后撤帘,同治帝正式亲政。

同治帝亲政后,名义上两宫皇太后归政、不再处理政务,但其实依旧把持大权不放(尤其是慈禧太后),造成同治帝处处被掣肘、施展不开,心情既暴躁又郁闷。为了“侍奉孝敬”两宫,同时也是为了自用,同治帝在亲政后不久就下旨要重建圆明园,因此和诸王公大臣产生了激烈冲突,并和衷心谏言的恭亲王大发雷霆,赌气说:“我把皇帝让给你做行不行?”此事导致两宫皇太后出面干预,支持王公大臣们的意见,停止修缮圆明园。这使得同治帝内心极度愤慨,觉得皇帝做得一点都不顺心,无趣极了。

之后同治帝再也没有主动处理政务,对朝政心灰意冷,时常同堂兄载澄(恭亲王之子)微服出宫厮混,乐在其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同治帝患病,史料和宫中医案记载是天花,但是民间野史传闻是**。延宕两个月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阳历是1875年1月12日),十九岁的同治帝在皇宫养心殿驾崩,结束了十三年的皇帝生涯。

同治帝生前没有诞育子嗣,作为咸丰帝唯一成年的皇子,他也没有亲兄弟在世,所以他驾崩后,经过两宫皇太后和宗室王公们的紧急商议,最终选定了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同治帝七叔)次子、四岁的载湉入继大统,作为同治帝嗣弟、咸丰帝嗣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即清德宗光绪帝。同时两宫皇太后恢复“垂帘听政”,继续代行处理朝政大权,直到光绪帝成年后亲政为止。

随后,两宫皇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为早逝的同治帝上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上庙号“穆宗”,葬于清东陵之惠陵。同治帝载淳是第六位、也是最后一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除了以上六位中华王朝皇帝外,东亚汉文化圈内还有一位外藩君主在身后获得了“穆宗”的庙号,即:高丽王朝第七任君主、高丽穆宗王诵。原本王诵身后的庙号是“愍宗”,是他被权臣弑杀后追上的,后来才被他的继承人高丽显宗王询将庙号改为“穆宗”。因为王诵不属于中华王朝皇帝(帝王)范畴,所以对他就不再加以详细介绍了。

再一次谢谢朋友们阅读本文!

**皇帝简史之唐朝?

唐朝皇帝简史

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635年病**,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葬在献陵。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唐高祖李渊 第二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病**,享年50岁,谥号为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今**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朝代故事: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3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643)立为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病**,享年55岁,谥号:**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于乾陵。

中宗(为武后所废)李显(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被毒杀,时年54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

睿宗(为武后所废)李旦(662年~716年)684年在位,高宗第九子,(以及710年-712年)唐朝第五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享年54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之丰山)。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24年~705年),690年—705年在,位16年。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后,她把持朝政。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享年81岁,葬于乾陵。

中宗(重祚)李显(见684年)705年—710年,在位5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

少帝(殇帝)李重茂(694年~?)710年,在位1个月,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1个月后,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后事不详。

睿宗(重祚)李旦(见684年)(662年—716年),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712年—756年在位,共44年。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病**,享年78,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葬于泰陵(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金粟山)。朝代故事:开元之治、安史之乱。

肃宗李亨(711年~762年),756年—762年在位,共6年。唐玄宗第三子。病**,享年52岁,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之武将山上)。

代宗李豫(726年~779年),762年—779年在位,共17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病**,享年54岁,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檀山上)。

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780年—805年在位,共26年。唐代宗长子,病**,享年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葬于崇陵(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嵯峨山)。

顺宗李诵(761年~806年),805年—806年在位,1年。唐德宗长子。病**,时年46岁,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葬于丰陵(今陕西省富平县东瓮金山)。朝代故事: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八司马**。

宪宗李纯(778年~820年),806年—820年在位,共15年。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28岁即位。被宦官杀害,时年43岁,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葬于景陵(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金帜山)。朝代故事:元和中兴。

穆宗李恒(795年~-824年),821年—824年在位,共4年。原名宥。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服长生药而**,时年30岁,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葬于光陵。

敬宗李湛(809~827年),824年—826年在位,共2年。穆宗长子。被杀,时年18,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葬于庄陵。

文宗李昂(809年~840年),826年—840年在位,共14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受制于宦官。郁郁病**,时年32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葬于章陵(今陕省富平县西北之天乳山)。朝代故事:甘露之变。

武宗李炎(814年~846年),840年—846年在位,共6年。本名瀍,临**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时年33岁,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葬于端陵。朝代故事:会昌法难。

宣宗李忱(810年~859年)847年—859年在位,共13年。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葬于贞陵(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懿宗李漼(833年~873年),859年—873年在位,共14年。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病**,时年41岁,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后葬于简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

僖宗李儇Xuān(862年~888年),873年—888年在位,共15年。十五岁时被宦官拥立为帝,政事全交给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却玩物丧志。时年27岁,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今陕西省乾县东北)。朝代故事:黄巢**。

昭宗李晔(867年~904年),888年—904年在位,共16年。原名杰,又名敏,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904年被藩镇朱温杀,时年38岁,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葬于和陵(今河南省偃师县太平山)。

废帝李裕(?~905),900年—901年在位昭宗光华元年(898)十一月,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昭宗已自称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到了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后被朱温杀害。

哀帝李柷(892年~908年),904年—907年在位,共3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907年被废。908年被朱温毒**,时年17岁,谥号:昭宣光烈哀孝皇帝,葬于温陵(今山东省定陶县)。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电脑百科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angguangwei.com/1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