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
佳能数码相机sx210
摁func.set
进入选项菜单
,第二会看到很多选项,拍摄模式iso什么的,一直往下会看到一个【W】记录像素,图像大小,选进去里面会有很多选项,挑宽屏的那个就好了
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CD唱片,恰好你又喜欢音乐,那么你可能有点唱片情结,会专门用一个书架收藏CD,那些花花绿绿的藏品,点缀着你的生活,甚至你的人生。
1982年,CD第一次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不幸的是,你喜欢的这个东西,在度过而立之年后,正慢慢**去,而且是你眼睁睁地看着它**去,一点办法都没有。去年,《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光盘时代可能最终进入临终关怀阶段》,怀念CD的文章在网上到处都是,就像集体在为CD撰写悼词。
在CD替代密纹唱片、卡带的那个时代,没有人为密纹唱片和卡带唱挽歌,因为密纹唱片体积太大,携带不方便,卡带音质太差。关键是,CD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欣赏习惯,并且完美中和了密纹唱片和卡带的优势——体积小,音质好。可是当CD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人们却心有不甘,三十多年的时间,唱片业围绕着CD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包括人们的欣赏方式和审美情趣,以及这个塑料圆片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它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封面设计艺术、艺人的整体形象、专辑的概念、音乐的整体性、故事性,甚至给歌迷一个小小惊喜的隐藏音轨的形式都荡然无存。
本文是站在音乐爱好者而不是音乐休闲爱好者的角度来探讨CD的兴衰,肯定带着对CD深深的情感写出来的。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音乐爱好者”与“音乐休闲爱好者”有本质的区别。
回顾过去这十几年,会发现,中青年音乐爱好者经历了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他们熟悉并喜欢的CD正在走向没落。当年CD出现时,听密纹唱片的人绝对没有今天听CD的人这么痛苦。因为CD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它的音质可以与密纹唱片相媲美,而且更容易携带保存,人们只是需要换一台播放机而已。和卡带相比更是改天换地,这是人们迅速接受CD并没有什么遗憾的原因。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压缩格式的音频除了带来海量、便捷之外,对在乎音质的音乐好者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CD的音质跟MP3相比就像葡萄和葡萄干的区别。
一个叫Guitar Gopher的音乐人说出了CD一代的音乐爱好者的心里话:
“如果音乐对你不重要,你可能不关心这一点。你可以像典型的消费者一样,随心所欲地购买音乐,并且对任何乐队、歌手或流派都没有特别的忠诚。当你不考虑与星共舞时,音乐只是一些来分散你的注意力的背景声响。
但是,如果音乐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你认为艺术和文化与实体和价值有关联,那么这真的是个坏消息。对我而言,我喜爱的乐队的专辑是我想握在手中并珍惜的。如果我的数百张CD存储在电脑里而不是放在我的CD架上,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的确,让上一代音乐爱好者感到空虚的是,今天的流媒体不再给人带来欣赏音乐之外的精神享受了,它只是存在电脑里一个又一个文件夹。听唱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每张唱片背后都会发生一些故事,这也是埃里克·斯皮兹纳格尔能写出那本感人的《唱片不**》的原因。现在,与CD相关的喜怒哀乐、期待与惊喜都不存在了,人生也因此少了很多乐趣和内容。
《捕获声音:技术如何改变音乐》一书作者马克·卡茨认为,CD和物理储存的音乐介质不会消失。人们喜欢有形的东西,与物理对象发生关联这个人类最基本的事实不会改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密纹唱片的销量最近这些年会持续上升的原因。
人们总是喜欢复古怀旧的,一怀旧就容易成为时尚。也许某一天CD会像密纹唱片那样回潮,即使它不会再成为主流,但是那种仪式感——从唱片架中找出一张喜欢的唱片,打开,放进CD机,按下Play,总会带来一种美好的感觉。
至少,在未来的50年里,我们再也看不到《爱情是一盘自制卡带》、《失恋排行榜》、《唱片不**》和《奇迹唱片行》这样的故事了,因为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物理介质的音乐载体引出来的,或是故事发生在现实空间——唱片店。当这些都不存在,作家写与音乐的故事又少了一个方式。
但我们也不必纠结CD的兴衰,当流媒体传播失去了一部分该属于音乐的文化内容时,音乐文化自然会失去立体感和丰富性,反过来会伤害到音乐人,等他们意识到受到伤害时,自然会找到一种办法来弥补。
最后,用加拿大一位平面设计师兼音乐人杰克琳·肯德尔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无论未来如何,最重要的格式是你最喜欢的音乐人发布的格式。”
[Doc]key=激光唱片[/Doc]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生活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angguangwei.com/7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