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
我对各种贴牌生产的照相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乐此不疲地搜猎中。今天介绍的这台Astraflex '35就属于贴牌机的范畴,该机是德国出口到美国的贴牌机,其原型机为Contax D,底部由德国苏联占领区制造的英文(GERMANY USSR OCCUPIED)。
但该机不仅仅是款贴牌机,同时还见证了当年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对于“Carl Zeiss”这个商标的争端!
我刚拿到这套Astraflex '35时,发现配装的镜头是一枚C.Z.Jena 5CM/2镜头(下图1),不过镜头的压圈上有一个红色的菱形或者说是钻石型的标志(下图2)。因为那个时代民主德国镜头上会有红色的“T”来表示镜头为镀膜镜头(下图3),而联邦德国则是用红色的字母“V”来表示镀膜,但是这种红色非日菱形标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而且这枚镜头的光圈叶片的数量是14片,非常少见的一个数字。在配装了10片以上光圈叶片的镜头中,叶片数量绝大多数为奇数,如15片和13片。14片光圈叶片的镜头我应该还是第一次看到,为了数清楚这个数量,我不得不采用手机拍摄第二放大图片细数了多次的方式,最终确定这枚镜头的光圈叶片就是14片。
本着不懂就问的原则,我将都与这个菱形标志的疑问发到了某个相机收藏群组中求教,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令我大吃一惊!
一位同好是这样告诉我的:我这个镜头应该是有上、下两层压圈,其中下层的压圈上应该有Carl Zeiss Jena和红T的标志,但“Carl Zeiss”和红“T”字母应该已经是被人为的磨损掉了。还能有这种事情?我立刻用工具将有字母“C.Z.Jena”的压圈卸掉了,第二看到的果然如那位朋友所言,是一个“Carl Zeiss”和红“T”字母有着明显磨损的压圈!如下图所示。
虽然“Carl Zeiss”的字母还能勉强看得出来,但红“T”已经基本看不到了,只留有些微的红色痕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探讨,我终于搞清楚了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东德和西德关于Carl Zeiss商标的争端所导致的。
我相信但凡是玩相机或者摄影的人,不知道Carl Zeiss这个名称的应该没有。但是这里我要提醒的是,Carl Zeiss和生产相机的Zeiss Ikon公司并不是同一个公司,虽然两者同属于卡尔蔡司基金会(Carl Zeiss Foundation)。
Carl Zeiss公司由它由卡尔·蔡司(Carl Zeiss)、恩斯特·卡尔·阿贝(Ernst Karl Abbe)和奥托·肖特(Otto Schott)于1846年在德国耶拿(Jena)建立。当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显微镜和折光仪。
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Tessar、Planar、Biogon和Sonnar结构的镜头,都是由卡尔蔡司公司的科学家Paul Rudolph发明的。
在“二战”结束后, 卡尔蔡司公司的所在地Jena被苏联占领,也就是德国苏联占领区,苏联占领区后来则变成了德意志民主**(东德)。而该公司的另外一部分则跟随蔡司基金会迁移到了后来德意志联邦**(西德)的Oberkochen。由此Carl Zeiss公司被一分为二,而且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Carl Zeiss这个商标的国际争端也由此产生。
在苏联和东欧等国家中,东德在Jena生产的镜头是可以使用Carl Zeiss这个商标。离开苏联和东欧这个主要区域,Carl Zeiss得商标便无法使用了,因此Jena得工厂就不得不用C.Z.Jena来动态Carl Zeiss Jena了。而对于那些并没有打算出口到苏联和东欧之外、已经打上了Carl Zeiss Jena商标的镜头,便不得不磨损掉上面的Carl Zeiss名称,并在外面重新增加一个只有C.Z.Jena的压圈。
我看到的资料称,在最严格的情况下,C.Z.Jena都不得在苏联和那时的东欧之外使用,而只能镜头的压圈上使用“aus Jena”(中文的意思就是来自耶拿)。同样的Tessar和Sonnar也只能使用“T”或者“S”来非常隐晦地进行替代。
说完了镜头,我再继续说说这台Astraflex '35的机身。根据《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and Classic Cameras》(2001-200年版)一书中的介绍。该机原型机为当时东德的Zeiss公司生产的Contax D单反。
说到Contax D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前面曾经说过的蔡司基金会了,该基金会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生产镜头的Carl Zeiss公司,第二便是生产相机的Zeiss Ikon公司。
说到德国Zeiss公司,大家应该更不会陌生了,因为我之前已经介绍过10多款该公司制造的Zeiss折叠皮腔相机了。虽然Zeiss这个品牌举世闻名,但相对于其他德国相机品牌,例如福伦达Voigtländer而言,其历史其实并不能算悠久,因为Zeiss Ikon公司是在1926年才成立的。当时德国四家相机制造厂,Contessa-Nettel、Ernemann、 Goerz和Ica合并成立了Zeiss Ikon。而这合并组成Zeiss Ikon的四家公司,则分别成立于1919、1889、1888和1909年。
Zeiss Ikon公司的总部在德累斯顿,不过在斯图加特和柏林都设有工厂。在“二战”结束后,位于素有“光学之都”之称的德国德累斯顿,同样位于苏联占领区之内。因此在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分别成立后,其情况和Carl Zeiss的商标一样,同样面临着东德和西德的争端。Contax作为“二战”前Zeiss Ikon公司拥有的商标,也无法在苏联和东德等东欧国家之外的区域使用,因此作为出口到美国的相机,也不得不用Astraflex '35的一个铭牌遮挡住了Contax D的商标和型号。
虽然Contax D的品牌被遮挡住了,但是机顶那个标志性的德累斯顿Ernemann塔的标志,以及代表着Zeiss Ikon英文缩写的“ZI”标志在相机的顶部还是非常清晰和完整地存在的,如下图所示。这个塔形图案,后来随着东德Zeiss Ikon公司变为Pentacon集团,而最终成为了Pentacon的标志。
不过很遗憾,我至今未能查找到Astraflex这个品牌的相关资料。不知道这个品牌是美国的零售商的品牌,例如Sears,还是仅仅是东德出口到美国即兴使用的一个商标而已?因为Contax D曾经以多个品牌出口到不同的国家,除了Astraflex '35之外,其它使用过的品牌和型号还有Hexacon,Super D,和Cal-flex,甚至还有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无牌机。
综上所述,我将这台Astraflex '35单反相机称为一台见证了东德、西德两国有关Zeiss商标争端的相机,应该时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手里这台Astraflex '35的机底有德国苏联占领区的英文,但是这一点让我十分费解。因为按照McKeown书中的介绍,Contax D的生产时间开始于1955年,那个时间民主德国已经成立了6年左右,为何机底还会有苏联占领区的字样呢?而且我手里一台生产时间在1957年的Zeiss Werra IV型旁轴相机上,也有GERMANY USSR OCCUPIED(德国苏联占领区)的英文,如下图所示。USSR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的英文缩写。难道都是东德成立之前剩下的零部件组装的?那位同好知道的话,还请赐教,谢谢!
1945年5月8日**德国向盟军宣告无条件投降后,盟军将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归美、苏、英、法四国管制,并实施民主化、非军事化和非**化。根据《波茨坦协定》,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拥有苏占区的最高权力。1945年成立的苏占区位于普鲁士中部,1947年盟国废除普鲁士后,苏联将苏占区的领土划分为梅克伦堡、勃兰登堡、萨克森、萨克森-安哈尔特和图林根五个州,并在1949年10月7日在这五个州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东德)。
既然知道了该机的原型机为Contax D,那么相关的资料和参数就很容易查找了。该机为M42镜头接口,实际上Contax D是世界上第一台M42接口的单反相机Conatx S(在1949年问世)的后续机型。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问世的一台单反相机,这台Astraflex '35的技术参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是该机设计在有些方面,还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的;
1、快门速度的选择和设定。
在相机机背的右上角(镜头向前)有一个矩形的拨动装置(下图1红框内),将这个装置拨动到左侧,机顶右侧的快门速度显示窗口的左侧会出现个红色的箭头(下图2),这时候可以设定慢速(1/20-1秒以及B门);将这个装置拨动到右侧,速度窗口右侧会出现黑色的箭头(下图3),这时候可以设定高速快门(1/50-1000秒)。
2、机械**的启动方式
同其原型机Contax D一样,这款Astraflex '35的快门按钮被设计在了机身的右侧前脸上(镜头向前),快门按钮的下方则是机械**的上弦扳手(下图1蓝圈内)。将**上弦扳手逆时针扳动,即可给**上弦,不过该机的**启动方式则是将**扳手底部、那个带有金属滚花的银色旋钮(下图2绿圈内)顺时针转动一下,即可启动**。
此外该机的镜头座底部有个可折叠的支架,在安装中、长焦镜头时可以将其打开,以避免因为“头重脚轻”导致的镜头前倾。
虽然在相机机顶右侧的倒片旋钮周围,该机标明了胶片的感光度,但因为该机并没有安装有测光装置,因此感光度数值只是起个备忘的作用而已。
除了贴牌机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这台Astraflex '35机身上各个旋钮的金属滚花设计,也是我购买此机的一个原因。我个人对这种金属滚花,基本没有什么抵抗力。
这台Astraflex '35单反相机,是我最近在eBay美国买到的,不含国际运费的价格为99美元。不过到手前,还被收取了158元的海关关税和30元的邮政报关服务费,搞得我有些郁闷!
作者:张一
拓展知识:
德国相机品牌
Teledyne Dalsa、Vieworks、Teledyne Lumenera、AVALDATA都是国外著名的工业相机品牌,产品质量优异。
德国相机品牌
工业相机的话德国映美精相机不错,性价比高,货期也比较短。SVS的CCD相机也不错
德国相机品牌
现在一般单反用的是用日本是佳能、索尼等,当然有一些德国百年相机品牌,比如说莱卡等
前沿拓展:
我对各种贴牌生产的照相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乐此不疲地搜猎中。今天介绍的这台Astraflex '35就属于贴牌机的范畴,该机是德国出口到美国的贴牌机,其原型机为Contax D,底部由德国苏联占领区制造的英文(GERMANY USSR OCCUPIED)。
但该机不仅仅是款贴牌机,同时还见证了当年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对于“Carl Zeiss”这个商标的争端!
我刚拿到这套Astraflex '35时,发现配装的镜头是一枚C.Z.Jena 5CM/2镜头(下图1),不过镜头的压圈上有一个红色的菱形或者说是钻石型的标志(下图2)。因为那个时代民主德国镜头上会有红色的“T”来表示镜头为镀膜镜头(下图3),而联邦德国则是用红色的字母“V”来表示镀膜,但是这种红色非日菱形标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而且这枚镜头的光圈叶片的数量是14片,非常少见的一个数字。在配装了10片以上光圈叶片的镜头中,叶片数量绝大多数为奇数,如15片和13片。14片光圈叶片的镜头我应该还是第一次看到,为了数清楚这个数量,我不得不采用手机拍摄第二放大图片细数了多次的方式,最终确定这枚镜头的光圈叶片就是14片。
本着不懂就问的原则,我将都与这个菱形标志的疑问发到了某个相机收藏群组中求教,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令我大吃一惊!
一位同好是这样告诉我的:我这个镜头应该是有上、下两层压圈,其中下层的压圈上应该有Carl Zeiss Jena和红T的标志,但“Carl Zeiss”和红“T”字母应该已经是被人为的磨损掉了。还能有这种事情?我立刻用工具将有字母“C.Z.Jena”的压圈卸掉了,第二看到的果然如那位朋友所言,是一个“Carl Zeiss”和红“T”字母有着明显磨损的压圈!如下图所示。
虽然“Carl Zeiss”的字母还能勉强看得出来,但红“T”已经基本看不到了,只留有些微的红色痕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探讨,我终于搞清楚了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东德和西德关于Carl Zeiss商标的争端所导致的。
我相信但凡是玩相机或者摄影的人,不知道Carl Zeiss这个名称的应该没有。但是这里我要提醒的是,Carl Zeiss和生产相机的Zeiss Ikon公司并不是同一个公司,虽然两者同属于卡尔蔡司基金会(Carl Zeiss Foundation)。
Carl Zeiss公司由它由卡尔·蔡司(Carl Zeiss)、恩斯特·卡尔·阿贝(Ernst Karl Abbe)和奥托·肖特(Otto Schott)于1846年在德国耶拿(Jena)建立。当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显微镜和折光仪。
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Tessar、Planar、Biogon和Sonnar结构的镜头,都是由卡尔蔡司公司的科学家Paul Rudolph发明的。
在“二战”结束后, 卡尔蔡司公司的所在地Jena被苏联占领,也就是德国苏联占领区,苏联占领区后来则变成了德意志民主**(东德)。而该公司的另外一部分则跟随蔡司基金会迁移到了后来德意志联邦**(西德)的Oberkochen。由此Carl Zeiss公司被一分为二,而且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Carl Zeiss这个商标的国际争端也由此产生。
在苏联和东欧等国家中,东德在Jena生产的镜头是可以使用Carl Zeiss这个商标。离开苏联和东欧这个主要区域,Carl Zeiss得商标便无法使用了,因此Jena得工厂就不得不用C.Z.Jena来动态Carl Zeiss Jena了。而对于那些并没有打算出口到苏联和东欧之外、已经打上了Carl Zeiss Jena商标的镜头,便不得不磨损掉上面的Carl Zeiss名称,并在外面重新增加一个只有C.Z.Jena的压圈。
我看到的资料称,在最严格的情况下,C.Z.Jena都不得在苏联和那时的东欧之外使用,而只能镜头的压圈上使用“aus Jena”(中文的意思就是来自耶拿)。同样的Tessar和Sonnar也只能使用“T”或者“S”来非常隐晦地进行替代。
说完了镜头,我再继续说说这台Astraflex '35的机身。根据《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and Classic Cameras》(2001-200年版)一书中的介绍。该机原型机为当时东德的Zeiss公司生产的Contax D单反。
说到Contax D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前面曾经说过的蔡司基金会了,该基金会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生产镜头的Carl Zeiss公司,第二便是生产相机的Zeiss Ikon公司。
说到德国Zeiss公司,大家应该更不会陌生了,因为我之前已经介绍过10多款该公司制造的Zeiss折叠皮腔相机了。虽然Zeiss这个品牌举世闻名,但相对于其他德国相机品牌,例如福伦达Voigtländer而言,其历史其实并不能算悠久,因为Zeiss Ikon公司是在1926年才成立的。当时德国四家相机制造厂,Contessa-Nettel、Ernemann、 Goerz和Ica合并成立了Zeiss Ikon。而这合并组成Zeiss Ikon的四家公司,则分别成立于1919、1889、1888和1909年。
Zeiss Ikon公司的总部在德累斯顿,不过在斯图加特和柏林都设有工厂。在“二战”结束后,位于素有“光学之都”之称的德国德累斯顿,同样位于苏联占领区之内。因此在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分别成立后,其情况和Carl Zeiss的商标一样,同样面临着东德和西德的争端。Contax作为“二战”前Zeiss Ikon公司拥有的商标,也无法在苏联和东德等东欧国家之外的区域使用,因此作为出口到美国的相机,也不得不用Astraflex '35的一个铭牌遮挡住了Contax D的商标和型号。
虽然Contax D的品牌被遮挡住了,但是机顶那个标志性的德累斯顿Ernemann塔的标志,以及代表着Zeiss Ikon英文缩写的“ZI”标志在相机的顶部还是非常清晰和完整地存在的,如下图所示。这个塔形图案,后来随着东德Zeiss Ikon公司变为Pentacon集团,而最终成为了Pentacon的标志。
不过很遗憾,我至今未能查找到Astraflex这个品牌的相关资料。不知道这个品牌是美国的零售商的品牌,例如Sears,还是仅仅是东德出口到美国即兴使用的一个商标而已?因为Contax D曾经以多个品牌出口到不同的国家,除了Astraflex '35之外,其它使用过的品牌和型号还有Hexacon,Super D,和Cal-flex,甚至还有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无牌机。
综上所述,我将这台Astraflex '35单反相机称为一台见证了东德、西德两国有关Zeiss商标争端的相机,应该时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手里这台Astraflex '35的机底有德国苏联占领区的英文,但是这一点让我十分费解。因为按照McKeown书中的介绍,Contax D的生产时间开始于1955年,那个时间民主德国已经成立了6年左右,为何机底还会有苏联占领区的字样呢?而且我手里一台生产时间在1957年的Zeiss Werra IV型旁轴相机上,也有GERMANY USSR OCCUPIED(德国苏联占领区)的英文,如下图所示。USSR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的英文缩写。难道都是东德成立之前剩下的零部件组装的?那位同好知道的话,还请赐教,谢谢!
1945年5月8日**德国向盟军宣告无条件投降后,盟军将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归美、苏、英、法四国管制,并实施民主化、非军事化和非**化。根据《波茨坦协定》,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拥有苏占区的最高权力。1945年成立的苏占区位于普鲁士中部,1947年盟国废除普鲁士后,苏联将苏占区的领土划分为梅克伦堡、勃兰登堡、萨克森、萨克森-安哈尔特和图林根五个州,并在1949年10月7日在这五个州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东德)。
既然知道了该机的原型机为Contax D,那么相关的资料和参数就很容易查找了。该机为M42镜头接口,实际上Contax D是世界上第一台M42接口的单反相机Conatx S(在1949年问世)的后续机型。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问世的一台单反相机,这台Astraflex '35的技术参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是该机设计在有些方面,还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的;
1、快门速度的选择和设定。
在相机机背的右上角(镜头向前)有一个矩形的拨动装置(下图1红框内),将这个装置拨动到左侧,机顶右侧的快门速度显示窗口的左侧会出现个红色的箭头(下图2),这时候可以设定慢速(1/20-1秒以及B门);将这个装置拨动到右侧,速度窗口右侧会出现黑色的箭头(下图3),这时候可以设定高速快门(1/50-1000秒)。
2、机械**的启动方式
同其原型机Contax D一样,这款Astraflex '35的快门按钮被设计在了机身的右侧前脸上(镜头向前),快门按钮的下方则是机械**的上弦扳手(下图1蓝圈内)。将**上弦扳手逆时针扳动,即可给**上弦,不过该机的**启动方式则是将**扳手底部、那个带有金属滚花的银色旋钮(下图2绿圈内)顺时针转动一下,即可启动**。
此外该机的镜头座底部有个可折叠的支架,在安装中、长焦镜头时可以将其打开,以避免因为“头重脚轻”导致的镜头前倾。
虽然在相机机顶右侧的倒片旋钮周围,该机标明了胶片的感光度,但因为该机并没有安装有测光装置,因此感光度数值只是起个备忘的作用而已。
除了贴牌机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这台Astraflex '35机身上各个旋钮的金属滚花设计,也是我购买此机的一个原因。我个人对这种金属滚花,基本没有什么抵抗力。
这台Astraflex '35单反相机,是我最近在eBay美国买到的,不含国际运费的价格为99美元。不过到手前,还被收取了158元的海关关税和30元的邮政报关服务费,搞得我有些郁闷!
作者:张一
拓展知识:
德国相机品牌
Teledyne Dalsa、Vieworks、Teledyne Lumenera、AVALDATA都是国外著名的工业相机品牌,产品质量优异。
德国相机品牌
工业相机的话德国映美精相机不错,性价比高,货期也比较短。SVS的CCD相机也不错
德国相机品牌
现在一般单反用的是用日本是佳能、索尼等,当然有一些德国百年相机品牌,比如说莱卡等
前沿拓展:
我对各种贴牌生产的照相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乐此不疲地搜猎中。今天介绍的这台Astraflex '35就属于贴牌机的范畴,该机是德国出口到美国的贴牌机,其原型机为Contax D,底部由德国苏联占领区制造的英文(GERMANY USSR OCCUPIED)。
但该机不仅仅是款贴牌机,同时还见证了当年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对于“Carl Zeiss”这个商标的争端!
我刚拿到这套Astraflex '35时,发现配装的镜头是一枚C.Z.Jena 5CM/2镜头(下图1),不过镜头的压圈上有一个红色的菱形或者说是钻石型的标志(下图2)。因为那个时代民主德国镜头上会有红色的“T”来表示镜头为镀膜镜头(下图3),而联邦德国则是用红色的字母“V”来表示镀膜,但是这种红色非日菱形标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而且这枚镜头的光圈叶片的数量是14片,非常少见的一个数字。在配装了10片以上光圈叶片的镜头中,叶片数量绝大多数为奇数,如15片和13片。14片光圈叶片的镜头我应该还是第一次看到,为了数清楚这个数量,我不得不采用手机拍摄第二放大图片细数了多次的方式,最终确定这枚镜头的光圈叶片就是14片。
本着不懂就问的原则,我将都与这个菱形标志的疑问发到了某个相机收藏群组中求教,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令我大吃一惊!
一位同好是这样告诉我的:我这个镜头应该是有上、下两层压圈,其中下层的压圈上应该有Carl Zeiss Jena和红T的标志,但“Carl Zeiss”和红“T”字母应该已经是被人为的磨损掉了。还能有这种事情?我立刻用工具将有字母“C.Z.Jena”的压圈卸掉了,第二看到的果然如那位朋友所言,是一个“Carl Zeiss”和红“T”字母有着明显磨损的压圈!如下图所示。
虽然“Carl Zeiss”的字母还能勉强看得出来,但红“T”已经基本看不到了,只留有些微的红色痕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探讨,我终于搞清楚了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东德和西德关于Carl Zeiss商标的争端所导致的。
我相信但凡是玩相机或者摄影的人,不知道Carl Zeiss这个名称的应该没有。但是这里我要提醒的是,Carl Zeiss和生产相机的Zeiss Ikon公司并不是同一个公司,虽然两者同属于卡尔蔡司基金会(Carl Zeiss Foundation)。
Carl Zeiss公司由它由卡尔·蔡司(Carl Zeiss)、恩斯特·卡尔·阿贝(Ernst Karl Abbe)和奥托·肖特(Otto Schott)于1846年在德国耶拿(Jena)建立。当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显微镜和折光仪。
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Tessar、Planar、Biogon和Sonnar结构的镜头,都是由卡尔蔡司公司的科学家Paul Rudolph发明的。
在“二战”结束后, 卡尔蔡司公司的所在地Jena被苏联占领,也就是德国苏联占领区,苏联占领区后来则变成了德意志民主**(东德)。而该公司的另外一部分则跟随蔡司基金会迁移到了后来德意志联邦**(西德)的Oberkochen。由此Carl Zeiss公司被一分为二,而且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Carl Zeiss这个商标的国际争端也由此产生。
在苏联和东欧等国家中,东德在Jena生产的镜头是可以使用Carl Zeiss这个商标。离开苏联和东欧这个主要区域,Carl Zeiss得商标便无法使用了,因此Jena得工厂就不得不用C.Z.Jena来动态Carl Zeiss Jena了。而对于那些并没有打算出口到苏联和东欧之外、已经打上了Carl Zeiss Jena商标的镜头,便不得不磨损掉上面的Carl Zeiss名称,并在外面重新增加一个只有C.Z.Jena的压圈。
我看到的资料称,在最严格的情况下,C.Z.Jena都不得在苏联和那时的东欧之外使用,而只能镜头的压圈上使用“aus Jena”(中文的意思就是来自耶拿)。同样的Tessar和Sonnar也只能使用“T”或者“S”来非常隐晦地进行替代。
说完了镜头,我再继续说说这台Astraflex '35的机身。根据《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and Classic Cameras》(2001-200年版)一书中的介绍。该机原型机为当时东德的Zeiss公司生产的Contax D单反。
说到Contax D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前面曾经说过的蔡司基金会了,该基金会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生产镜头的Carl Zeiss公司,第二便是生产相机的Zeiss Ikon公司。
说到德国Zeiss公司,大家应该更不会陌生了,因为我之前已经介绍过10多款该公司制造的Zeiss折叠皮腔相机了。虽然Zeiss这个品牌举世闻名,但相对于其他德国相机品牌,例如福伦达Voigtländer而言,其历史其实并不能算悠久,因为Zeiss Ikon公司是在1926年才成立的。当时德国四家相机制造厂,Contessa-Nettel、Ernemann、 Goerz和Ica合并成立了Zeiss Ikon。而这合并组成Zeiss Ikon的四家公司,则分别成立于1919、1889、1888和1909年。
Zeiss Ikon公司的总部在德累斯顿,不过在斯图加特和柏林都设有工厂。在“二战”结束后,位于素有“光学之都”之称的德国德累斯顿,同样位于苏联占领区之内。因此在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分别成立后,其情况和Carl Zeiss的商标一样,同样面临着东德和西德的争端。Contax作为“二战”前Zeiss Ikon公司拥有的商标,也无法在苏联和东德等东欧国家之外的区域使用,因此作为出口到美国的相机,也不得不用Astraflex '35的一个铭牌遮挡住了Contax D的商标和型号。
虽然Contax D的品牌被遮挡住了,但是机顶那个标志性的德累斯顿Ernemann塔的标志,以及代表着Zeiss Ikon英文缩写的“ZI”标志在相机的顶部还是非常清晰和完整地存在的,如下图所示。这个塔形图案,后来随着东德Zeiss Ikon公司变为Pentacon集团,而最终成为了Pentacon的标志。
不过很遗憾,我至今未能查找到Astraflex这个品牌的相关资料。不知道这个品牌是美国的零售商的品牌,例如Sears,还是仅仅是东德出口到美国即兴使用的一个商标而已?因为Contax D曾经以多个品牌出口到不同的国家,除了Astraflex '35之外,其它使用过的品牌和型号还有Hexacon,Super D,和Cal-flex,甚至还有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无牌机。
综上所述,我将这台Astraflex '35单反相机称为一台见证了东德、西德两国有关Zeiss商标争端的相机,应该时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手里这台Astraflex '35的机底有德国苏联占领区的英文,但是这一点让我十分费解。因为按照McKeown书中的介绍,Contax D的生产时间开始于1955年,那个时间民主德国已经成立了6年左右,为何机底还会有苏联占领区的字样呢?而且我手里一台生产时间在1957年的Zeiss Werra IV型旁轴相机上,也有GERMANY USSR OCCUPIED(德国苏联占领区)的英文,如下图所示。USSR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的英文缩写。难道都是东德成立之前剩下的零部件组装的?那位同好知道的话,还请赐教,谢谢!
1945年5月8日**德国向盟军宣告无条件投降后,盟军将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归美、苏、英、法四国管制,并实施民主化、非军事化和非**化。根据《波茨坦协定》,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拥有苏占区的最高权力。1945年成立的苏占区位于普鲁士中部,1947年盟国废除普鲁士后,苏联将苏占区的领土划分为梅克伦堡、勃兰登堡、萨克森、萨克森-安哈尔特和图林根五个州,并在1949年10月7日在这五个州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东德)。
既然知道了该机的原型机为Contax D,那么相关的资料和参数就很容易查找了。该机为M42镜头接口,实际上Contax D是世界上第一台M42接口的单反相机Conatx S(在1949年问世)的后续机型。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问世的一台单反相机,这台Astraflex '35的技术参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是该机设计在有些方面,还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的;
1、快门速度的选择和设定。
在相机机背的右上角(镜头向前)有一个矩形的拨动装置(下图1红框内),将这个装置拨动到左侧,机顶右侧的快门速度显示窗口的左侧会出现个红色的箭头(下图2),这时候可以设定慢速(1/20-1秒以及B门);将这个装置拨动到右侧,速度窗口右侧会出现黑色的箭头(下图3),这时候可以设定高速快门(1/50-1000秒)。
2、机械**的启动方式
同其原型机Contax D一样,这款Astraflex '35的快门按钮被设计在了机身的右侧前脸上(镜头向前),快门按钮的下方则是机械**的上弦扳手(下图1蓝圈内)。将**上弦扳手逆时针扳动,即可给**上弦,不过该机的**启动方式则是将**扳手底部、那个带有金属滚花的银色旋钮(下图2绿圈内)顺时针转动一下,即可启动**。
此外该机的镜头座底部有个可折叠的支架,在安装中、长焦镜头时可以将其打开,以避免因为“头重脚轻”导致的镜头前倾。
虽然在相机机顶右侧的倒片旋钮周围,该机标明了胶片的感光度,但因为该机并没有安装有测光装置,因此感光度数值只是起个备忘的作用而已。
除了贴牌机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这台Astraflex '35机身上各个旋钮的金属滚花设计,也是我购买此机的一个原因。我个人对这种金属滚花,基本没有什么抵抗力。
这台Astraflex '35单反相机,是我最近在eBay美国买到的,不含国际运费的价格为99美元。不过到手前,还被收取了158元的海关关税和30元的邮政报关服务费,搞得我有些郁闷!
作者:张一
拓展知识:
德国相机品牌
Teledyne Dalsa、Vieworks、Teledyne Lumenera、AVALDATA都是国外著名的工业相机品牌,产品质量优异。
德国相机品牌
工业相机的话德国映美精相机不错,性价比高,货期也比较短。SVS的CCD相机也不错
德国相机品牌
现在一般单反用的是用日本是佳能、索尼等,当然有一些德国百年相机品牌,比如说莱卡等
前沿拓展:
我对各种贴牌生产的照相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乐此不疲地搜猎中。今天介绍的这台Astraflex '35就属于贴牌机的范畴,该机是德国出口到美国的贴牌机,其原型机为Contax D,底部由德国苏联占领区制造的英文(GERMANY USSR OCCUPIED)。
但该机不仅仅是款贴牌机,同时还见证了当年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对于“Carl Zeiss”这个商标的争端!
我刚拿到这套Astraflex '35时,发现配装的镜头是一枚C.Z.Jena 5CM/2镜头(下图1),不过镜头的压圈上有一个红色的菱形或者说是钻石型的标志(下图2)。因为那个时代民主德国镜头上会有红色的“T”来表示镜头为镀膜镜头(下图3),而联邦德国则是用红色的字母“V”来表示镀膜,但是这种红色非日菱形标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而且这枚镜头的光圈叶片的数量是14片,非常少见的一个数字。在配装了10片以上光圈叶片的镜头中,叶片数量绝大多数为奇数,如15片和13片。14片光圈叶片的镜头我应该还是第一次看到,为了数清楚这个数量,我不得不采用手机拍摄第二放大图片细数了多次的方式,最终确定这枚镜头的光圈叶片就是14片。
本着不懂就问的原则,我将都与这个菱形标志的疑问发到了某个相机收藏群组中求教,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令我大吃一惊!
一位同好是这样告诉我的:我这个镜头应该是有上、下两层压圈,其中下层的压圈上应该有Carl Zeiss Jena和红T的标志,但“Carl Zeiss”和红“T”字母应该已经是被人为的磨损掉了。还能有这种事情?我立刻用工具将有字母“C.Z.Jena”的压圈卸掉了,第二看到的果然如那位朋友所言,是一个“Carl Zeiss”和红“T”字母有着明显磨损的压圈!如下图所示。
虽然“Carl Zeiss”的字母还能勉强看得出来,但红“T”已经基本看不到了,只留有些微的红色痕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探讨,我终于搞清楚了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东德和西德关于Carl Zeiss商标的争端所导致的。
我相信但凡是玩相机或者摄影的人,不知道Carl Zeiss这个名称的应该没有。但是这里我要提醒的是,Carl Zeiss和生产相机的Zeiss Ikon公司并不是同一个公司,虽然两者同属于卡尔蔡司基金会(Carl Zeiss Foundation)。
Carl Zeiss公司由它由卡尔·蔡司(Carl Zeiss)、恩斯特·卡尔·阿贝(Ernst Karl Abbe)和奥托·肖特(Otto Schott)于1846年在德国耶拿(Jena)建立。当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显微镜和折光仪。
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Tessar、Planar、Biogon和Sonnar结构的镜头,都是由卡尔蔡司公司的科学家Paul Rudolph发明的。
在“二战”结束后, 卡尔蔡司公司的所在地Jena被苏联占领,也就是德国苏联占领区,苏联占领区后来则变成了德意志民主**(东德)。而该公司的另外一部分则跟随蔡司基金会迁移到了后来德意志联邦**(西德)的Oberkochen。由此Carl Zeiss公司被一分为二,而且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Carl Zeiss这个商标的国际争端也由此产生。
在苏联和东欧等国家中,东德在Jena生产的镜头是可以使用Carl Zeiss这个商标。离开苏联和东欧这个主要区域,Carl Zeiss得商标便无法使用了,因此Jena得工厂就不得不用C.Z.Jena来动态Carl Zeiss Jena了。而对于那些并没有打算出口到苏联和东欧之外、已经打上了Carl Zeiss Jena商标的镜头,便不得不磨损掉上面的Carl Zeiss名称,并在外面重新增加一个只有C.Z.Jena的压圈。
我看到的资料称,在最严格的情况下,C.Z.Jena都不得在苏联和那时的东欧之外使用,而只能镜头的压圈上使用“aus Jena”(中文的意思就是来自耶拿)。同样的Tessar和Sonnar也只能使用“T”或者“S”来非常隐晦地进行替代。
说完了镜头,我再继续说说这台Astraflex '35的机身。根据《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and Classic Cameras》(2001-200年版)一书中的介绍。该机原型机为当时东德的Zeiss公司生产的Contax D单反。
说到Contax D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前面曾经说过的蔡司基金会了,该基金会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生产镜头的Carl Zeiss公司,第二便是生产相机的Zeiss Ikon公司。
说到德国Zeiss公司,大家应该更不会陌生了,因为我之前已经介绍过10多款该公司制造的Zeiss折叠皮腔相机了。虽然Zeiss这个品牌举世闻名,但相对于其他德国相机品牌,例如福伦达Voigtländer而言,其历史其实并不能算悠久,因为Zeiss Ikon公司是在1926年才成立的。当时德国四家相机制造厂,Contessa-Nettel、Ernemann、 Goerz和Ica合并成立了Zeiss Ikon。而这合并组成Zeiss Ikon的四家公司,则分别成立于1919、1889、1888和1909年。
Zeiss Ikon公司的总部在德累斯顿,不过在斯图加特和柏林都设有工厂。在“二战”结束后,位于素有“光学之都”之称的德国德累斯顿,同样位于苏联占领区之内。因此在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分别成立后,其情况和Carl Zeiss的商标一样,同样面临着东德和西德的争端。Contax作为“二战”前Zeiss Ikon公司拥有的商标,也无法在苏联和东德等东欧国家之外的区域使用,因此作为出口到美国的相机,也不得不用Astraflex '35的一个铭牌遮挡住了Contax D的商标和型号。
虽然Contax D的品牌被遮挡住了,但是机顶那个标志性的德累斯顿Ernemann塔的标志,以及代表着Zeiss Ikon英文缩写的“ZI”标志在相机的顶部还是非常清晰和完整地存在的,如下图所示。这个塔形图案,后来随着东德Zeiss Ikon公司变为Pentacon集团,而最终成为了Pentacon的标志。
不过很遗憾,我至今未能查找到Astraflex这个品牌的相关资料。不知道这个品牌是美国的零售商的品牌,例如Sears,还是仅仅是东德出口到美国即兴使用的一个商标而已?因为Contax D曾经以多个品牌出口到不同的国家,除了Astraflex '35之外,其它使用过的品牌和型号还有Hexacon,Super D,和Cal-flex,甚至还有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无牌机。
综上所述,我将这台Astraflex '35单反相机称为一台见证了东德、西德两国有关Zeiss商标争端的相机,应该时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手里这台Astraflex '35的机底有德国苏联占领区的英文,但是这一点让我十分费解。因为按照McKeown书中的介绍,Contax D的生产时间开始于1955年,那个时间民主德国已经成立了6年左右,为何机底还会有苏联占领区的字样呢?而且我手里一台生产时间在1957年的Zeiss Werra IV型旁轴相机上,也有GERMANY USSR OCCUPIED(德国苏联占领区)的英文,如下图所示。USSR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的英文缩写。难道都是东德成立之前剩下的零部件组装的?那位同好知道的话,还请赐教,谢谢!
1945年5月8日**德国向盟军宣告无条件投降后,盟军将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归美、苏、英、法四国管制,并实施民主化、非军事化和非**化。根据《波茨坦协定》,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拥有苏占区的最高权力。1945年成立的苏占区位于普鲁士中部,1947年盟国废除普鲁士后,苏联将苏占区的领土划分为梅克伦堡、勃兰登堡、萨克森、萨克森-安哈尔特和图林根五个州,并在1949年10月7日在这五个州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东德)。
既然知道了该机的原型机为Contax D,那么相关的资料和参数就很容易查找了。该机为M42镜头接口,实际上Contax D是世界上第一台M42接口的单反相机Conatx S(在1949年问世)的后续机型。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问世的一台单反相机,这台Astraflex '35的技术参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是该机设计在有些方面,还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的;
1、快门速度的选择和设定。
在相机机背的右上角(镜头向前)有一个矩形的拨动装置(下图1红框内),将这个装置拨动到左侧,机顶右侧的快门速度显示窗口的左侧会出现个红色的箭头(下图2),这时候可以设定慢速(1/20-1秒以及B门);将这个装置拨动到右侧,速度窗口右侧会出现黑色的箭头(下图3),这时候可以设定高速快门(1/50-1000秒)。
2、机械**的启动方式
同其原型机Contax D一样,这款Astraflex '35的快门按钮被设计在了机身的右侧前脸上(镜头向前),快门按钮的下方则是机械**的上弦扳手(下图1蓝圈内)。将**上弦扳手逆时针扳动,即可给**上弦,不过该机的**启动方式则是将**扳手底部、那个带有金属滚花的银色旋钮(下图2绿圈内)顺时针转动一下,即可启动**。
此外该机的镜头座底部有个可折叠的支架,在安装中、长焦镜头时可以将其打开,以避免因为“头重脚轻”导致的镜头前倾。
虽然在相机机顶右侧的倒片旋钮周围,该机标明了胶片的感光度,但因为该机并没有安装有测光装置,因此感光度数值只是起个备忘的作用而已。
除了贴牌机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这台Astraflex '35机身上各个旋钮的金属滚花设计,也是我购买此机的一个原因。我个人对这种金属滚花,基本没有什么抵抗力。
这台Astraflex '35单反相机,是我最近在eBay美国买到的,不含国际运费的价格为99美元。不过到手前,还被收取了158元的海关关税和30元的邮政报关服务费,搞得我有些郁闷!
作者:张一
拓展知识:
德国相机品牌
Teledyne Dalsa、Vieworks、Teledyne Lumenera、AVALDATA都是国外著名的工业相机品牌,产品质量优异。
德国相机品牌
工业相机的话德国映美精相机不错,性价比高,货期也比较短。SVS的CCD相机也不错
德国相机品牌
现在一般单反用的是用日本是佳能、索尼等,当然有一些德国百年相机品牌,比如说莱卡等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生活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angguangwei.com/94630.html